鲱鱼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大西洋鲱,它在我国的商店比别的鱼常见。它们生活在北大西洋,很少越过浮冰形成的界际。但是产卵却要回游到挪威南部的海岸。这种鱼的鳞片容易脱落,体内脊椎骨多达60块,创下鲱鱼家族的最高纪录。
波罗的海鲱是大西洋鲱的变种。这种小型鱼就是生长6~7年也很难长到20厘米。它们以浮游生物为食,容易适应淡水生活。在捕捞到的波罗的海鲱鱼中的有时会碰“大个的”,体长达到38厘米。海鲱是波罗的海主要的鱼种。这里捕鱼量的一半都是鲱鱼。
波罗的海还有一种鲱形目鱼——波罗的海黍鲱,或称之为棱鲱。捕捞到的这种小生灵占波罗的海全部捕鱼量的200%。黍鲱生活在黑海和地中海、北海和挪威海以及火地岛和新西兰的沿海。
鲱形目鱼中可捕捞的对象如此之多,就是最爱挑剔的美食家也难以分辨得清。仅在里海就有5种棱鲱。我国把它称作里海棱鲱。它们之中有普通的里海棱鲱、鲲形棱鲱和在深的水层生活的大眼棱鲱。在黑海中有黑海一亚速海棱鲱,而在与其相邻的阿搏拉乌湖中有淡水棱鲱。里海有四种黑背西鲱。四个变种的伏尔加河鲱鱼也是尽人皆知。鲱鱼,也称青条、红线鱼、太平洋鲱鱼等。我国北方黄、渤海地区4~5月份的特产鱼类。鲱科,冷水性上层洄游性鱼类。体延长,侧扁,长约20厘米,背部青灰色,腹部银白色,具细小棱鳞。以浮游生物为食,一般体重不足250克。春季,它们由北太平洋南徙至我国华北近海产卵,其卵场在距岸较远的岛礁周围。产卵后,随海流集结成群的鲱鱼消失无踪。
鲱鱼能够调节自身对光的适应能力,使鱼体能顺利地进入各种深浅不同的水层中捕获食物,以桡足类、翼足类和其他浮游甲壳动物以及鱼类的幼体为食。成大群游动,在集群洄游开始前的2~3d,有少数颜色鲜明的大型个体作先头部队开路,密集的鲱鱼群,在海岸附近水深8m左右的地方游弋1~2d后,便进入海藻丛生的浅水处进行生殖。鲱鱼集群十分利于它们繁衍后代和有效地保护好仔鱼,同时集群又是一种集体行动,大家通力协作,便于觅食。